1. 什麼是產前憂鬱症?
1.1. 產前憂鬱症(Antepartum depression)的定義
1.2. 產前憂鬱症的成因
1.2.1. 產前憂鬱症│荷爾蒙波動
孕期荷爾蒙(如雌激素和孕酮)水平劇烈變化,直接影響大腦中負責調節情緒的神經化學物質,如血清素,導致情緒波動或憂鬱症狀。
1.2.2. 產前憂鬱症│既往情緒問題
有憂鬱症病史或情緒調節困難的女性,孕期情緒問題可能加劇。
1.2.3. 產前憂鬱症│夫妻關係緊張
伴侶關係不和,缺乏情感支持,可能使孕婦感到孤立無助。
1.2.4. 產前憂鬱症│創傷經歷
童年陰影或家庭暴力等創傷可能被懷孕觸發,導致情緒低落或焦慮。
1.2.5. 產前憂鬱症│關係陪伴不足
缺乏家庭或社會支持,孕婦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情感或物質幫助,增加壓力感。
1.2.6. 產前憂鬱症│懷孕過程不順利
孕期併發症或過去不愉快的懷孕經歷可能導致孕婦情緒波動。
1.3. 產前憂鬱症的症狀
要判斷是否罹患產前憂鬱症,可觀察以下症狀是否持續兩周以上:
1.3.1. 產前憂鬱症│心理症狀
持續的情緒低落或焦慮。
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快樂。
對未來感到悲觀或無望。
1.3.2. 產前憂鬱症│生理症狀
睡眠障礙(失眠或過度嗜睡)。
食慾改變(過度進食或食慾不振)。
疲勞感增加或身體疼痛。
這些症狀若影響到日常生活,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。
2. 如何改善產前憂鬱症?
2.1. 善待自己
懷孕期間,學會自我關愛至關重要。
安排放鬆時間:每週定期泡澡、讀書或練瑜伽。
接納自己的情緒: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,並主動與伴侶或心理專家傾訴。

2.2. 參加孕婦支持團體
參加孕婦團體有助於孕婦建立社交聯繫,分享經驗,獲得情感支持。這些團體還提供孕期健康資訊,幫助孕婦更自信地面對未來。
2.3. 穩定的生活方式
規律作息:固定睡眠時間。
均衡飲食:增加Omega-3和葉酸攝取,有助於情緒穩定。
適度運動:每日散步或瑜伽,有助於釋放壓力。
2.4. 心理諮商與專業治療
認知行為治療(CBT)是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,能幫助孕婦調整負面思維,減輕憂鬱症狀。同時,心理諮商提供專業支持,有助於孕婦更好地應對情緒挑戰。
3. 孕期的親密關係守則
孕期親密關係是夫妻間維持親密關係的重要方式,但許多人因對其安全性的擔憂而選擇完全避免。事實上,健康的親密關係對於增進夫妻感情和緩解壓力非常重要。
3.1. 懷孕初期(0-12週):適應階段
初期因早孕反應(如噁心、疲勞)可能降低性慾,此時重點在於情感支持而非性行為本身。
▼建議:
○ 情感交流:多擁抱、親吻,增強安全感。
○ 非插入式親密:例如撫摸、按摩,滿足彼此需求。
○ 開放溝通:夫妻坦誠討論性需求和界限。
3.2. 懷孕中期(13-28週):探索期
中期通常是孕婦感覺最舒適的階段,一方面,腹部大小尚不影響活動。
▼建議:
○ 嘗試新姿勢:側臥位或女上男下,避免壓迫腹部。
○ 增加互動:一起進行孕婦瑜伽或散步,加深情感連結。
○ 性愛多樣化:嘗試按摩、共浴等增進親密感的活動。
3.3. 懷孕晚期(29週至生產前):體諒階段
隨著腹部增大及分娩臨近,親密關係可能受限,但親密關係仍可維持。
▼建議:
○ 關注安全:避免對腹部施壓的體位,必要時諮詢醫生。
○ 非性接觸:擁抱、撫摸和親吻仍能增強親密感。
○ 體諒和耐心:理解彼此的身體狀態,尊重個人需求。
4. 孕期的親密關係小叮嚀
4.1. 確保安全
若有早產、陰道出血或其他孕期併發症,應避免親密關係,並聽從醫生建議。
4.2. 使用保護措施
性行為可能增加泌尿生殖系統感染風險,建議使用保險套並事後多喝水、排尿。
4.3. 保持開放溝通
夫妻間保持良好溝通,共同探索適合孕期的親密互動方式。
5. 結語│產前憂鬱症與孕期親密關係
最重要的是,夫妻雙方要保持耐心與愛意,共同面對孕期挑戰,迎接寶寶的誕生。